在航天丹参种植基地里,种植户们正在栽植参苗。 (刘凡 于哲源 摄)
丹参很多人都见过,但是搭乘航天飞船在太空“漫步”过的丹参却鲜为人知。近日,在葛家镇西孙疃村的航天丹参种植基地,记者见到了这种与普通品种不大一样的航天丹参。
眼下正是丹参种植的有利时机。3月21日,在西孙疃村航天丹参种植基地,记者看到,整畦、挖穴、栽种、压土……到处都是种植户们忙碌栽植参苗的身影。
看着挖好的穴里已经整齐放好的参苗,西孙疃村大德兴农庄农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吕海泓颇有感慨,他告诉记者,自2009年底从烟台农科院引进种植航天丹参以来,目前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000多亩,成为省内最大的航天丹参种植基地。特别是去年,他们种植的航天丹参大获丰收,从日照、临沂等地前来收购的药材商络绎不绝,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。
在大德兴农庄农产品有限公司大院里,记者看到不少村民正在挑选根种,将其洗净后放入混合了营养液的水缸中浸泡。葛家镇占甲埠村村民孙涛一大早就来到公司购买丹参根种,他告诉记者,去年春天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买了根种,种了一亩地,当年11月初就收获了,亩产近2500公斤,已经全被药材商收购。
“去年收成不错,今年多买些根种,准备种两亩地。”孙涛对航天丹参的前景非常有信心。
“丹参不仅有活血化瘀的功能,而且对治疗心脑血管病、肝病、脉管炎及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均有独特疗效,全国需求量增长很快。”吕海泓说,普通丹参亩产只有2000公斤左右,而去太空“飞”了一圈的航天丹参根系更发达粗壮,产量也大幅提高,管理好的话亩产最高能达3500公斤,并且其主要成份丹参酮含量比普通丹参多出近一倍。
不过,吕海泓最看中的还是航天丹参的抗病虫害能力强。2009年第一次种植航天丹参时,正赶上病虫害,杂草枯死严重,而丹参竟毫发无损。
“航天丹参采用轮作方式,农民拿出一块地,可以第一年种植航天丹参,第二年种植小麦、玉米等农作物。与西洋参相比,航天丹参具有生长周期短、成本低、管理方便、劳动力投入小等优势,非常适合农民种植。”该公司有机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于新永说。
航天丹参栽种简单,那利润如何呢?
“航天丹参有两种销售途径。一种是按照现在市场卖种的价格一般20元左右一公斤,每亩地可有六七万元的收入。另一种则是当药材卖,与传统丹参的价格一致,今年山东丹参的价格是22元一公斤。无论哪种方式,利润都要高于一般的农作物。”吕海泓介绍说。
吕海泓的航天丹参种植并非一帆风顺。回想起创业路上的坎坷,吕海泓至今记忆犹新:“由于传统丹参跟航天丹参的管理技术有差别,刚开始种的时候缺乏经验,管理很不理想,出苗率还不到50%,看着地里无法成活的丹参苗,非常心痛。”
经受过挫折的吕海泓认识到,光有一股闯劲儿不行,掌握好栽培技术才是关键。于是,他便将孙莅瑶、于新永等农业专家聘为技术顾问,定期前来进行指导。在他们的指导下,航天丹参的种植难题被一一破解,航天丹参的产量也随着技术的进步而逐渐提高。
为了扩大种植规模,吕海泓成立了大德兴农庄农产品有限公司,采取“订单式”农业发展航天丹参种植,实施统一育苗、统一防疫、统一采摘、统一收购,并聘请农业技术推广站专业技术指导员驻村指导,协调解决村民种植丹参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。此后,他的丹参种植开始逐渐走上正轨,经济效益一路看好。
“接下来我们要扩大航天丹参的种植规模,加强基地周边的环境保护,并计划在西孙疃村上一个丹参酮提炼项目和生物秸秆项目,将提纯后的航天丹参药材渣压成秸秆,用来烧锅炉,建立一条‘种植生产——收购储藏——加工提纯’的产业链,为百姓提供更多的致富渠道。还将结合本地特点,发展航天黑小麦、红冠花生,让文登拥有属于自己的新品种和专利技术。”说起未来的打算,吕海泓雄心勃勃。